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网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教育短视频节目――《明辨是“非”》,节目将以各类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例为主要题材,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知识普及和风险警示,提升全民“防非”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有不法分子把“云种菜”“云养殖”作为幌子,实际上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损害投资者权益。
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日前发布典型案例,某农业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App,宣称自己拥有占地过万亩的大型农场,用户可以在App上“云种菜”,缴费种菜后除了可以收到该公司定期配送的蔬菜外,还可以根据缴费金额定期收到“种菜收益”,折合年化收益率约10%。该App运营两年后,出现账户无法提现,多名投资群众赴公司办公地及农场所在地反映情况时,发现公司已关门,所谓农场租赁期只有两年,面积及所种植蔬菜情况与其宣传出入很大。经公安侦查,该公司以农业种植为名吸收公众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相关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拘留。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常燕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有不法分子以“互联网+行业热点”为幌子,吸收社会公众资金。
“犯罪行为肯定有其本质属性,不论它披上一个什么样的合法外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本质属性,就可以甄别这个行为的性质。”常燕解释称,对于非法集资类犯罪,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得非常清楚,即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
对普通投资人来说,面对有可能是非法集资犯罪骗局的时候,该如何防范呢?常燕建议大家牢记“四不”“四要”。
“四不”,即对高额返利不动心,对公司宣传不盲信,对熟人介绍不盲从,对投资理财不盲信。
“四要”,即首先要看一看,看一下公司的资质,看一下公司的营业范围,看一下公司有没有吸收资金的金融许可;第二要想一想,一家公司给出如此高额的利润,那么这家公司的盈利点在哪里、盈利模式是什么,盈利模式能不能够持续下去;第三要比一比,对方承诺的投资回报率跟银行同期的利率相比是什么样的水平;第四要问一问,给钱之前问一问亲朋好友,问一问了解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
常燕再次提醒,不要有天上掉馅饼的心理,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守好钱袋子,避免掉入非法集资骗局。
防范和远离非法集资,别做下一个受害者。了解更多内容,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防范非法集资系列视频节目《明辨是“非” 》。